游戏设施怎么玩

游戏设施怎么玩

1、图片|青岛市市北区海安幼儿园《小宾的跷跷板》。相反,有些看上去非常复杂宏伟的搭建作品,如果是在老师“强有力”的指导下的搭建而成,体现出的儿童真实水平其实并不高,可能成人更满意吧,

2、因此,看建构游戏水平高不高,不能仅仅要看结果呈现,更重要的是要看搭建过程中儿童的操作、探究、思考、学习与能力发展等。在支持和推进儿童建构游戏之前,首先要明确以下两点:。第二、搭建技能的习得一定建立在儿童自身搭建想法的基础上之上,搭建技能无法通过单纯的练习获得。

3、“知道”“会做“会用”是完全不同的思维层次,而只有“会用“的搭建技能才是真正被内化的技能。事实上,提升儿童搭建技能的正确方式是激发、丰富儿童的搭建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训练搭建技巧,例如,想让孩子习得架空的技能,就可以激发孩子对高架桥等有架空结构建筑的搭建意图,而不是单纯地教授架空技巧,

4、因此,当我们在谈支持和推进儿童建构游戏时,支持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让他们作品或技能由简单到丰富,这是结果,不是目标,而是基于儿童的搭建意图,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当前能力水平基础上支持和促进其学习与发展。换句话来说就是支持儿童搭他们想搭的,学他们想学的,进而引导他们的学习更丰富和深入,能力更巩固和拓展。图片|肥城市王瓜店街道中心幼儿园《小球轨道变形记》。

5、那么,当儿童建构游戏简单时,老师该如何支持和推进。具有哪些策略呢。建立合理预期,以儿童已有经验。

游戏设施怎么玩

1、和当前水平为支持的出发点。儿童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就建构游戏而言,其搭建兴趣与想法、已有经验、搭建技能、认知能力、社交水平、学习方式等等都存在差异性。

2、老师在支持时,这些差异性都要有所考虑,这也就意味着老师要对支持的这名儿童有相应的了解,要做有准备的支持。有时候之所以支持的有效性不强,往往是因为预期不合理,老师将一个“统一性的目标”作为支持所有儿童建构游戏的出发点,关注点更多在儿童“还不会什么”或“应该学什么”上。比如,小班建构游戏目标的其中两条是这样:“幼儿学会简单的堆叠、平铺、围封”“初步认识各种形状的积木”。老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看到孩子在用积木做搭建时,上来就问孩子:“这是什么形状的积木。

3、”试图把形状的经验“教”给孩子,完全不在意孩子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具体的关注点在哪里,在具体探究什么,是否有想实现的游戏目标,他正在学什么,他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只管实现我老师的“初步认识各种形状的积木”这一目标,老师的心里眼里全都是目标,唯独没有一点儿童。要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没有思维和理念上的扭转,单靠策略方法上的优化,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教师支持的质量。事实上,老师要做的不是将“目标作为出发点”去思考支持策略,而是将目标放心中,将“儿童的当前水平、已有想法、经验和能力为支持的出发点”,也就是“立足当下”,给予儿童充分尊重,并协同儿童一起向目标迈进,而不是老师自己站到目标的终点,使劲地“拉拽”儿童,支持的方向是符合该名儿童自身水平的那个小目标,而不是某一年龄段儿童的大一统终极大目标。

4、投放能激发、链接儿童生活经验的材料。激发儿童新的搭建想法。儿童的游戏从来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即便是无意识的搭建依然是有儿童生活经验的痕迹,儿童看到的、听到的、操作过的、感受过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有意关注或无意关注的等都会成为生活经验,这些都会成为引发儿童游戏的“源泉”。也正因为如此,在自主的游戏环境中,我们才会看到儿童丰富多样的搭建游戏,有搭动物园的,有拿积木当电话的,有搭宇宙飞船的,也有搭轨道滚球玩的,这些游戏想法都“有迹可循”。

5、既然是“有迹可循”,那老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去了解那些生活经验的“痕迹”,并主动提供能进一步激发、唤醒和链接这些生活经验的材料,让材料作为“激发物”引发儿童在当前想法基础上生出更多的搭建想法,当儿童自己有一个游戏想法产生时,搭建的动机就会出现,之后老师的引导和轻推才会真正起作用。以孩子只是简单平铺为例,假设孩子并无明确搭建想法,属于无意识搭建,老师就可以提供孩子在生活中看到过的、讨论过的、使用过的同样有“平铺结构”物品或建筑的材料,比如马路、桥面、幼儿园小床等的照片,以激发孩子将当前搭建的造型与照片中物品的典型结构做链接,激活或唤醒关于这些物品的经验,进而产生一个较明确的搭建想法——“我要搭”,当孩子有了一个“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游戏就会较之前更专注,作品也会较之前更丰富。

  • 声明:本文由凯风血斧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3520828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