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帝国2攻略
1、众所周知,明朝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时代,同时也是青花瓷工艺的真正成熟期。青花瓷的外销,作为明朝外交、贸易的先行军,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政府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我们以明朝外交史上的两个关键事件——宣德八年郑和下西洋停罢和嘉靖三十三年葡人获准与中国贸易为分水岭,将明朝青花瓷外销史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我们将比较各个阶段对外政策与青花瓷的外销状况,一睹600年前大明王朝海外贸易的风雨历程。
2、明朝早期青花瓷外销,起于洪武元年,终于宣德八年郑和下西洋停罢。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是明朝早期对外政策的两大核心。洪武时期海禁与朝贡政策的确立。
3、《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说明海禁政策早在洪武四年之前就已实行。永乐二年,进而下达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措施,《明太祖实录》载:。
4、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如此苛刻的海禁政策,表面看是为了肃清倭寇和方国珍余部侵扰,集中精力解决北元,实际则与建立官方垄断的海外贸易,既朝贡体制。
5、朝贡体制是我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对外关系模式。明朝以前,朝贡制度更多以政治外交的面貌出现。明初,由于严厉的海禁政策,朝贡制度的经济意义得到凸显。
贸易帝国2攻略
1、在私人贸易被严禁的情况下,朝贡成为与海外交往的唯一合法渠道,并且处于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洪武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复设于宁波、泉州、广州。市舶司是专职于“海外诸蕃朝贡、市易之事”的官署,来华使团所带货物必须由市舶司所下设的牙行来进行贸易,否则就以非法私人贸易论处。这一点在明人王圻的《续文献通考》中有着明确记载:。
2、“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对于来华朝贡各国,明政府的回赏往往远多于进贡,虽然这使明朝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但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中国的瓷器、丝绸大量输出国外,而海外的金银、香料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国内。永乐时期朝贡政策的顶峰。永乐帝即位后,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于郑和七下西洋时达到顶峰。郑和经事三朝,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先后七次奉诏出海,历时28年,足迹遍及亚非“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随行数万,极大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4、一时间海外诸国“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朝贡贸易得到极大的发展。在这种盛况下,青花瓷迎来了入明以来的第一个外销高潮。由于明初海禁和朝贡政策的推行,这一时期青花瓷外销多以赏赐、交换的方式出现。洪武七年,琉球来贡,《明史》记载:。
5、命刑部侍郎李浩赍赐文绮、陶铁器,且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浩言其国不贵纨绮,惟贵磁器、铁釜……。洪武十六年,明朝遣使占城、真腊、暹罗三国,分别赐予三国。“勘合、文册及织金文绮三十二、磁器万九千”。可见在明朝初年,瓷器已经作为赏赐各国的重要物品之一,并在海外有着巨大的需求。